警方最全解析“高考谣言”:“内部指标”都是骗局!高考为何易成骗子“香饽饽”?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7-16 11:37

“xxx准考证丢了,如有拾获者,请拨打138”“最全高考答案,考完付款”“查询成绩请点击以下链接”……2018年高考来了,以“高考”为主题“量身定制”骗局的骗子们也蠢蠢欲动了。可是大家还记得2016年考生徐玉玉的悲剧吗?

 

上海公安网安部门梳理了近年常见的涉及高考的诈骗,并对这些骗局的过程和手法进行解析,提醒考生和家长遇涉及高考的事件千万不要紧张,冷静分析,切勿上当受骗。

 

骗局一:网上出售答案和“枪手”收费替考

 

不法分子通过制作钓鱼网站,标榜自己手中的考题、答案“准确率最高”“考完付全款”。在用户与网站进行接洽后,网站常会以“预付订金”的名义要求用户付款,或是借传送“样题试卷”的名义向用户发送病毒,以进一步窃取用户钱财。

 

还有一些骗子通过QQ、微信聊天搭讪,谎称自己可以当“枪手”,并承诺一定可以考上名牌大学。往往收取费用后,就会将你拉黑,消失无踪。

 

警方提醒: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购买所谓的考题答案和替考“抢手”,以免上当受骗。实际上,所谓的“枪手”团队和成员都是高考诈骗的惯犯,收到“替考费”后就逃之夭夭。同时,购买考题、答案本身也涉嫌违法,切勿尝试。

 

骗局二:发送查分网站、服务信息 植入木马病毒

 

骗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,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、姓名、手机号、银行账号等信息后,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,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。

 

也有一些骗子模仿“校讯通”、“高考直通车”等向考生及家长发送带有链接的“服务短信”,一旦点击链接进入,手机立刻被植入木马病毒,进而窃取绑定的银行卡账户、密码等资料,转走钱财。由于植入木马病毒,手机转账后,银行回执短信被截留,使得被害者很难发现钱款被盗取。

 

警方提醒:实际上,查分的官方渠道只有一个,即考生所在省教育考试院,可登录其网站或官方微信等进行查询。家长和考生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,防止个人泄露和财产损失。

 

骗局三: 谎称有“内部指标”

 

骗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、亲戚、朋友,有“内部指标”、“机动指标”、“高校自主招生指标”、“点招”等名额,称有办法“低分高录”,或争取到特长生加分,让“二本”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,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,或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,以此实施诈骗。

 

警方提醒:现在都采取电脑录取方式,如果考生分数没到投档线,无法提档。

 

骗局四 : 只要交钱保证录取 混淆高等教育类型
 

一些骗子利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大众化、多元化发展形势,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教育、高等自学考试等考试形式,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名牌院校。比如诱骗考生付费修读网络教育、成人教育、自学考试,生入学后才知道,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、专科,而是自考试点班、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。

 

此外,因艺术类招生种类繁多,投档排序规则和操作程序复杂,加上省外艺术类招生计划要根据生源情况在全国范围进行调整,致使录取持续的时间较长。骗子抓住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,利用录取持续时间长的特点,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从中运作“帮忙搞定”,或以“不交钱就不录取”、“不交钱就退档”威胁考生和家长,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。

 

警方提醒:一旦遇到上述情况,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。信息查询可与相关院校直接取得联系,进行咨询。

 

骗局五: 伪造录取信息

 

骗子利用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,鼓吹自己“上面有人”“保证录取”,公开叫价。实际上,教育考试院会进行网上公开征求志愿计划,不会私下打电话。也有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,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、支付宝账户内

 

警方提醒:有些学校会在自己的招生网上公布录取考生的通知书信息,也可以电话咨询被录取的院校。切勿相信自身没有报考的院校所投递来的录取通知书。

 

骗局六:提前发放奖助学金

 

骗子自称为教育局工作人员,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,再不领就要过期,然后骗子指挥受害人通过支付宝、网银转账。

 

警方提醒:接到此类电话后,考生或家长应及时咨询当地教育部门进行核实。同时,不论哪种助学金或奖学金政策,绝不会让考生或家长通过银行ATM机或者网上银行进行所谓的验证。

 

警方提醒:这些高考谣言勿随意转发!

 

除了上述这些常见骗局,一些老套的谣言也会在高考期间准时现身,比如“高考准考证丢了”。每年高考临近,总有部分微信群、QQ群、朋友圈传播某某考生丢失准考证的谣言信息,谣言信息里都会有留下一个电话号码。拨打这个电话号码后,可能是机主被他人恶搞,为了让大家骚扰他;也有可能是骗子留下的电话,一旦拨打后,对方会借机进行诈骗。警方提醒市民,在热心转发此类信息前一定要仔细核实,辨别真假,避免传播错误消息。

 

总结上述骗局,都围绕一个“钱”字。警方表示,凡是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收费行为,或者另行收取中介费、活动费的行为,都要谨慎对待,以防上当受骗。此外,高考试卷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为国家机密。在考试开始前,绝对不会有所谓的“真题”出现,任何泄露考题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。同时,考生和家长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等,避免进入钓鱼网站或中毒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高考实行“阳光工程”,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向社会公布,所谓的“内部指标”都是骗局。考生和家长在考试和招生过程有任何疑问,应及时通过正规官方渠道与教育考试院和相关高校进行联系。

 

高考为何容易成骗子的“道具”?

 

为什么这些骗子会拿“高考”做文章?这些经不起仔细推敲的骗局和谣言还屡屡得逞?一些专业人士指出,高考对许多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,部分考生和家长难免感到紧张,一些人甚至会抱着“宁可信其有”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看似不真实的消息。

 

“紧张感一直是骗子希望刻意营造的,而高考对于部分人已天然有了这样的氛围。”据悉,在上海侦办和劝阻的多起电信诈骗案中,被害人都坦言本来自己曾接触过反诈骗宣传,是可以识破骗局的,但正是因为骗子“带节奏”营造出的紧张感让自己迷失。而高考前后,正是部分考生和家长精神压力相对较大的时候,这样的骗局就容易奏效。

 

此外,在此前全国各地发生的多起利用高考进行的诈骗中,也出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,无疑让骗子的“目标”更清晰,骗局也更具有欺骗性。对此,相关法律法规在修订调整中已加大惩处力度,各地公安部门也加大打击力度。警方再次提醒高考考生和家长,遇陌生电话涉及高考相关情况,最好与学校、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核实。